生娃必備五大件

生娃必備 five things must have for babies

生娃必看,如何選擇生寶寶之前需要準備的必須五件物品 – 汽車安全座,嬰兒床,換尿布桌,嬰兒推車,吸奶器,都屬於硬裝,價錢小幾百到上千刀,如果買的不對,甚至誤買了已被召回的或者違法的產品,會對寶寶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很多新手準媽媽準爸爸都面對著一個難題:究竟要為寶寶準備哪些東西。雖然網上所謂的 baby list 蠻多,但是必要的不必要的列出一大堆,如果盲目地跟風去買,花了錢買回來寶寶用不到閒置在家裡,真正需要的又沒買,臨時去買不一定是合適的。

我生一貝的時候就不明白到底需要什麼。那時候網上購物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去實體店看的眼花瞭亂。網上沒有很多信息供我研究,身邊也沒有幾個生養過小孩的親戚朋友能給我可靠的建議,買什麼基本上就是憑直覺。像嬰兒的汽車安全座,寶寶都出生了才想到,急忙讓爺爺買了個送到醫院來。

歷時十多年,四次懷孕生產,五個孩子之後,總算積攢了一些經驗,在這裏歸納總結出來,希望能給大家一些中肯的,實用的資訊作為參考。

關於每一種嬰兒用品,我會另外細寫,今天這篇首先聊聊我認為必須的幾個「大件」。如此稱呼是因為這幾樣東西都屬於硬裝,價錢小幾百到上千刀,是為寶寶的大額開銷了。而且如果買的不對,甚至誤買了已被召回的或者違法的產品,會對寶寶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可不是踩了個坑就說得過去的,所以得花點時間了解。

這篇文章比較長,可按目錄連結直接看你感興趣的物品。

汽車安全座

如果說有一件東西生娃必須得買,不買不行,而且有權威人士來檢查你,沒有就不允許你從醫院把娃帶回家,那麼它就是汽車用嬰兒安全座椅了。汽車是北美的首選交通工具。各個州的法律都有規定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乘坐汽車必須坐在專屬的安裝在汽車後排的臉朝後方的安全座椅裏。

mom holding baby on back of motorcycle
這種抱娃騎摩托車的情形可能在東南亞常見,在北美卻是萬萬不可的
mom holding baby in arms in car bad example very dangerous
徒手抱著幼兒也是萬萬不可的,這樣做真的十分危險

在醫院生完寶寶,該回家了,大概其你得坐汽車吧。即使你沒有車也不開車,也會托朋友開車接送一下,或者打個的士吧。即使你住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打算坐地鐵或者巴士回家,也不能保證寶寶從不坐汽車吧。既然寶寶得坐汽車,就得有安全座,而安全座必須符合法律要求。

putting baby in carseat on the back seat is the safest
把寶寶放在後座的安全座椅裏是最妥當的

醫院為保障兒童安全的法規把關。新生寶寶出院之前,必須通過「安全座椅測試」。醫院會要求父母把給寶寶準備的安全座拿到病房來,由護士先把品牌型號輸入到一個數據庫裡確認沒有被召回,然後裏裏外外檢查一番,看規格符不符合標準,尺寸是否適合寶寶,再把寶寶放入座位鎖上安全帶,觀察15-20分鐘寶寶呼吸正常,才算合格。

如果 fail 掉,父母要去換一個型號的安全座,再重新來過。最後把寶寶放到座椅裏拿到車上,護士會看一下座椅安裝是否正確,連結夠不夠緊以保證沒有過度的移動空間。這才放心你開車帶著寶寶離去。

注意我前面寫的「專屬的安裝在汽車後排的臉朝後方的安全座椅」,其中「臉朝後」也就是rear-facing是購買嬰幼兒用安全座的必要條件。裝在車後排上,安全座的靠背衝前,寶寶放進去臉是衝著汽車後窗的,這樣煞車的時候寶寶的頭和頸部不會被晃到。

市面上有兩種座椅符合這個條件,一種是嬰兒籃infant carrier,一種是可變式convertible安全座。嬰兒籃有一個底座可以留在車裏,籃子本身可以提起拿走,還可以插到嬰兒推車上,方便搬運。但是寶寶只能用到兩歲,有些長得比較大的寶寶可能還沒到兩歲就超過了座椅的體重身高上限了。

可變式安全座可以轉換方向和傾斜度,先朝後,寶寶兩歲以後變成朝前,一直可以用到七八歲孩子自己能坐在汽車座椅上,可謂一勞永逸。缺點是比較笨重,裝在車上就不要卸了。

如果安全座只能朝前方的話,它是只為大孩子用的,不適用於嬰幼兒,不能買喔。

具體的品牌型號推薦呢我以後會寫,提一下我家幾個寶寶一直用的是Chicco Fit2嬰兒籃,安全係數使用體驗都很好只是自重比較重。

無論嬰兒籃還是可變式安全座,產品大同小異,都符合最低限度的法律要求,所以購買的時候注意這個幾個細節方面以比較不同的品牌型號:

  1. 反彈防止裝置,即防反彈杆或加載腿。防止快速行駛的車輛在突然停下或碰撞之後安全座跳離並撞向汽車後座。
  2. 側面碰撞保護,在寶寶的頭的左右兩邊是否有足夠的靠墊。法律上只要求安全座廠家對正面碰撞做實驗,可是一半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側面碰撞。防反彈裝置和側面碰撞保護都不是標配,但是我強烈推薦,多做一步,加強給寶寶的保護。
  3. 座椅的體重和身高限制。一般來說我們都是看體重和身高的上限是多少,比如大部分的嬰兒籃可以用到寶寶35磅重,32吋高。但是也有必要看一下體重下限,大部分嬰兒籃至少要寶寶4磅重才可以用。如果是寶寶早產兒,特別小的話,放到座位裏會有很大的多餘的空間,起不到保護作用。
  4. 座椅面料透氣度和舒適度。如果你會經常帶寶寶開車出去,寶寶坐安全座的時間比較長,座椅面料會對寶寶的舒適體驗有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夏天,一定選透氣好的面料,否則寶寶出汗將很難受。
  5. 安全座椅和嬰兒推車的匹配。原則上同品牌的產品是匹配的,不同品牌一般也會有對應的連結部件讓你能把嬰兒籃插到推車上,但最好在下單之前確認一下。我認為安全座比推車更重要,所以優先選擇安全座型號,再找匹配的推車。

嬰兒床

嬰兒床也是在寶寶出生之前必須備好的,只是不像安全座椅那樣會有別人來檢查你罷了。美國小兒科學會根據多年來的對於SIDS(嬰兒猝死症)的研究給出的建議,寶寶從出生到至少6個月最好到1歲之前都施行和大人「同房不同床」。

寶寶要睡在自己的嬰兒床裏,床墊不能太軟,床裏不要有任何別的物品像枕頭,毯子和毛絨玩具等。能自己翻身之前,寶寶一定要躺著睡,不能趴著睡或者側臥著睡。大人和寶寶睡同一個屋子裡,隨時觀察寶寶,即時察覺任何異像,這樣才能儘量減少猝死的危險。 

嬰兒床主要按大小分為搖籃 bassinet (20×30吋左右)和欄杆床 crib (30×50吋左右,通用crib床墊規格為27×52吋)。雖然叫搖籃但是大部分的 bassinet 並不能搖晃,大幅度的搖晃對嬰兒也是有害的,所以老電影和我們記憶中「外婆家的搖籃」那種掛在房棚上或者支撐在地上的搖籃現在都屬於危險物品了。

現代的 bassinet 都比較輕便,主要好處是不佔地方,挪動也方便,可以白天放在房間中央,晚上睡覺拉到爸媽大床旁邊,隨手就可以照顧寶寶。有些還可以把裝寶寶的籃子單獨拿到嬰兒車上,一物兩用。缺點是因為尺寸比較小,床位一般也只有一檔,不能向下挪,只能用三到五個月,孩子稍大些就會感覺局促,寶寶能坐起了就有危險翻出來。

嬰兒出生時,如果打算用 bassinet,那麼先不用著急買欄杆床,待孩子三五個月大時再買也可。如果不打算走 bassinet 這個過程,直接把孩子放crib 裡睡也是安全的。Crib 的床位都可以上下調節,最高那一檔基本上和 bassinet 的高度一樣,不用彎腰就可以照顧寶寶。

也有幾種型號的嬰兒床可以先小後大,伴隨孩子成長,從 bassinet 變成迷你 crib,再變成全尺寸 crib,最後變成 toddler bed 兒童床,甚至是大人也可以睡的單人床。我覺得不一定指望從出生到上大學離家一張床用到底,但是 crib 變 toddler bed 已經算是標配了,所以用個四五年到孩子上小學還是可以的,物盡所用了。

購買 crib 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買欄杆可以移動的那種。它叫做 drop side crib,四面欄杆有一面可以向下滑動,當時設計的目的是方便大人打開欄杆把寶寶放進去或拿出來,但是後來發現可以下滑的欄杆會卡住嬰兒的手臂,腿腳,頭部,甚至有幾個嬰兒為此喪命。所以這種嬰兒床再2011年的時候已經在美國被定為違法,不許再生產販賣了。但是有些購物網站,特別是二手網站上還能看得到類似的設計,真的是應該取締的。

drop side cribs are illegal
帶可以動欄杆的嬰兒床是違法的
normal crib with all four sides up and not movable
四面欄杆都是固定的木製嬰兒床

還有嬰兒床圍,以及各種號稱能幫助嬰兒盡快入睡,一覺到天亮的睡覺神器,都因為有窒息危險在2022年通過的新法規上被列爲違法物品了。所以看來在寶寶睡覺這件事兒上,還是奉行極簡主義,越少越好。不要走捷徑,最基本的欄杆嬰兒床也是最安全的。

crib liners are also illegal now
前幾年還很流行的嬰兒床圍(圖中圍在嬰兒床欄杆下半部的軟墊)也在2022年被定為違法的了
inclined sleepers are illegal too because of suffocation risk
各種所謂的睡覺神器都是窒息陷阱

換尿布桌

嬰兒床買了,嬰兒房間裡的另一個必須家具就是換尿布桌了。爺爺奶奶那輩人可能會說,換尿布嘛,哪裡換還不是一樣。實際上寶寶抱回家我們也可能隨時隨地換尿布,床上,地毯上,沙發上…

但是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更好,收納換尿布所需的各種擦紙,軟膏,觸手可及,換尿布的台子在適當的高度,也對人體工學也比較友好。每次在同一個地方換尿布也有利於寶寶養成習慣,慢慢有意識來這就是換尿布,你把他放在桌上也不會掙扎,老老實實地由你完成任務。

如果你已經選好嬰兒床,尿布桌買同一品牌樣式的即好,材質顏色設計風格都統一,視覺上也比較美觀。如果你還沒買嬰兒床或者打算暫時使用bassinet,可以看看幾個知名的嬰兒家具品牌,床和桌的樣式都比較豐富,買了尿布桌之後,即使不買同系列的床,也有幾種相近的樣式可選,床和桌放在一起不會有違和感。

尿布桌大小高矮尺寸上都還標準,產品之間沒有太大差異。主要看下收納規劃,是抽屜,櫃子,還是開放式的隔板,隔板的高度是否可調,能不能裝下你想放的東西。我家的尿布桌有三個抽屜,一個櫃子,可以放下嬰兒一個季節的換洗衣服,睡袋,床單,幾包尿布,擦紙,尿布桶的垃圾袋等,還蠻能裝的。基本上孩子兩歲以前都不需要另外備置衣櫃了。

尿布桌的頂部,也就是桌面,是有一圈兩三吋高的圍欄的,還有一條安全帶,防止換尿布的時候寶寶掉下去。這個圍欄裡面要另買一個墊子放進去,寶寶躺到裡面才會舒服,不能直接躺到硬邦邦的木頭桌面上。

我家用的是比較厚的Keekaroo人工橡膠墊子,形狀像花生,恰好包住寶寶,質感很親膚,還防水,髒了用擦紙一擦就好,還特別耐用,六七年了還跟新的一樣。海綿墊子也可以,但是支撐能力稍差,用久了會被壓扁。如果墊子本身不防水的話還得配個塑膠套。我不推薦普通的長方形墊子,頭部沒有緩衝,寶寶的頭會撞到桌子的圍欄上。

Keekaroo peanut changer changing table cushion
尿布桌基本上都是標準規格,選擇只在外表,倒是尿布墊直接影響寶寶使用的舒適度

嬰兒推車

之前我提出了家裡有幾輛嬰兒車才夠的問題,談了我家購買嬰兒車的經驗。嬰兒車並不是生娃之前就得備好,因為一般來說我們不會馬上推寶寶出去,至少滿月之前寶寶都會在家,所以有些時間挑選。嬰兒推車的種類五花八門,價格也從十幾塊到上千塊幾乎可以形容為天壤之別。

我的總體感覺是,雖然根據你的預算,每個價位都能買到符合你需要的功能的推車,但是質量和價格還是成正比的,除了特別高檔的產品有些品牌溢價外,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貨。而且拿功能比較齊全的大牌推車和所謂的平替比較一下,平替的價格也不算便宜,材質和做工上卻明顯差一截,所以還是推薦咬咬牙買可靠的品牌,絕對不要買山寨版。

購買嬰兒車首先要明白預想的使用場景,是日常推著寶寶上下地鐵,步行去社區的 Cafe,商店,公園,去郊外踏青,跑步,還是偶爾旅行的時候用。根據使用場景去選擇必要的功能,比如車身自重,可不可以單手折疊打開,折疊之後佔地多少,車輪大小,前後軸緩衝,遮陽蓬,置物籃大小。如果雙胞胎寶寶,或者一兩年內打算再生,那麼考慮買雙人推車或者可以加座位的 expandable stroller。

還要考慮什麼時候開始用嬰兒推車,也就是需不需要買新生兒可用的推車。剛出生到6個月,寶寶脊柱柔韌,不能自己坐起來,背後一定要有支撐,而且座位要能完全放倒讓寶寶躺在裏面。大多數的全尺寸嬰兒車是符合這個要求的。座椅有足夠的結構支撐,座墊又厚又結實,左右兩邊和腳下有足夠高的圍堵防止嬰兒掉出來,座位可以180度放平。

有的全尺寸嬰兒車是在普通座椅上加一個新生兒專用座墊,有的是把座椅拿掉換成嬰兒筐。還有一種是加一個汽車安全座連接框,把寶寶的嬰兒安全座直接放到推車上。如果嬰兒車沒有這三種部件選擇,只有一個普通座椅的話,大概其它是不適用於新生兒的。這種車會註明6個月以上,寶寶可以自主坐起來才能用。

除了推寶寶外出,座位可以完全放倒的全尺寸嬰兒車還有一個妙用,就是可以白天讓寶寶睡在裡面。(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推薦把寶寶放倒固定的嬰兒床裡。)有時候寶寶特別享受被推著慢慢移動的感覺,非常容易入睡。嬰兒車可以從不同房間推來推去,也方便大人照顧。我家二貝從出生到大概兩歲多了都經常在嬰兒車裡睡午覺。

Colugo full size stroller
二貝剛出生時,躺在帶新生兒坐墊的Colugo全尺寸嬰兒車裏

吸奶器

吸奶器,也叫奶泵 breast pump,可能不算「大件」,體積小,和前面講過的傢俱相比沒什麼存在感,但是對於媽媽們來說卻非常重要。最好在寶寶出生前買好吸奶器,生產的時候帶到醫院去,理由聽我道來。

醫院的母嬰病房也可以借吸奶器給你用,但是數量有限,不一定借得到,而且從我的經驗來看,醫院的機器型號功能很一般,還是帶自己的去用起來舒服。

(以後我會寫一篇去醫院生產時要帶哪些物品,怎樣 pack 妳的 to go bag。)

如果妳打算母乳餵養,一個好用的吸奶器是必須的。寶寶出生一兩個小時之內,母體的荷爾蒙就會發生變化開始促進乳汁的分泌。但是寶寶的吸允能力未必能跟得上,所以最開始的幾天,乳房腫脹是很常見的,吸奶器都有乳房按摩功能,可以有效的把乳腺打通,防止堵塞發炎。

之後即使大部分時間寶寶會直接從媽媽乳房吃奶,在寶寶吃過後再用吸奶器泵出來一些奶冷凍保存起來,即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增加奶量,又可以保證寶寶以後有足夠的奶,延長母乳餵養的時間。

再者如果寶寶早產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需要送到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那麼就不能從保溫箱裏拿出來餵奶,寶寶的體力也不夠直接從媽媽身上吸允,只能把奶泵出來裝到瓶裏再喂。

我家四貝五貝雙胞胎就是早產一個多月,雖然幸運沒去重症監護室,但是出生時身體比較弱,沒能直接吃奶,只能用瓶餵。三貝最開始也是控制不好吃奶的動作,總也吸不出來,用奶瓶餵泵出的母乳,直到三四個月了才學會自己來吃。

休完產假,媽媽要返工,帶著吸奶器上班便是不可避免的了。一般談吸奶器大家會想到的使用場景也是媽媽去工作,但其實如前面說的,吸奶器在這之前就會用到,所以不要等,在生產前就把它準備好。

吸奶器分手動和電動兩種。手動的吸力比較弱,偶爾用一下還行,不夠日常使用。電動雙泵吸奶器才是我們需要的,可以兩個乳房同時泵,功率較好的10-15分鐘就可以從每個乳房泵出4-5盎司奶。

電動吸奶器的價格大概一百到幾百不等。品牌也很多,但是功能硬,售後服務可靠的也就那麼幾個。畢竟吸奶器要經得起每天用幾個月到一兩年,保證馬達不會壞,乳罩管子不會裂,或者壞了裂了也可以迅速退換,不耽誤餵奶。所以我還是覺得大牌放心,避開莆田版的。

奧巴馬醫療改革時加了一條要求所有的醫療保險覆蓋吸奶器。但是大部分保險只幫你付$150-200塊左右,這個價位可以買到普通的入門款機器,如果妳想要功能好一些的,比如馬達抽吸力強一點的,可充電式的,或者戴在身上隨時隨地泵奶的,還是要自己掏腰包付差價。

想要用醫療保險買吸奶器,首先要妳的婦產科醫生開個處方,然後聯繫保險公司告知他們妳需要一個吸奶器,每個公司都有指定的供應商,他們會把供應商的網頁發給妳,妳就可以在網上選擇品牌型號,下單的時候上傳醫生的處方和妳的保險信息,商家會計算你的保險金額和是否需要自付差價,一般一兩個禮拜之內就會發貨給你了。保險還會免費覆蓋泵奶用的一些輔助品,像母乳儲存袋,冰盒,塑料乳罩,泵管等,可以在買吸奶器的時候一起下單。


關於生娃必備的這幾樣「大件」就說到這兒啦。以後我會陸續談談我家購買各類物品的經驗和其他的各種「小東西」,以及我認為可有可無和不要購買的產品,幫大家避雷拔草。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