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心理學家Alfred Adler的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又有網友加以延伸,「雖然幸福的人能用童年治癒一生,但也可能因此安逸不想長大;而不幸的人也許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卻能從童年時光得到無數智慧。」
這句話也許有些籠統,但童年的經歷和所產生的有意識無意識的記憶對今後人生展望有深遠影響這件事兒確實是二十世紀心理學的奠基之一,在一百多年前Freud和Adler發跡的時候就提出來的。這之前都以為小孩子嘛,混混沌沌的狀態,經歷了什麼也不會記得,青春期之後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像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以前根本沒有人提到的。
後來心理學結合神經學,發現童年正是腦細胞快速生長分支開業的階段,兒童吸收大量的知識,包括語言,邏輯,情感,社交等多方面,對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後來,認知擴展到嬰幼兒時期。原本以為新生兒神經系統不完善,感覺不到疼痛,新生兒做手術都不需要麻醉,喝點兒糖水就算了。這種傳統的觀點已被推翻,現在給新生兒做手術若不給麻醉,真要說你是虐待病人了。
嬰幼兒不光能感覺疼痛,也能感覺你是否關心他,對他的要求有沒有及時地給予回應。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就是讓媽媽故意無視幾個月大的寶寶的互動要求,寶寶先是用眼神看,微笑,意欲討好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回應,媽媽不理睬,寶寶進一步發聲,哭泣,再不理睬的話,寶寶灰心了,不再哭泣但是眼神,肢體動作都變得木訥迴避,這時候你再去理他,他也不理你了,哄個好一陣子才能讓寶寶重新變的活泛起來。整個實驗也就十幾分鐘而已,可以想像如果兒童長年被冷漠對待,心裡打擊得有多大。
那麼什麼才算是「幸福的童年」呢?
這個問題很廣,也是兒童心理學一百多年來不斷研究的課題,各種專家大神們不知出了多少本書,也不知成就了多少人的碩士博士學位,所以不是我一言半語就能說明白的。但是作為一個有點醫學背景和養育五個孩子的Dr媽媽,從個人經驗的角度我還是有一點兒發言權的。
人生兩大難題莫非匱乏與孤獨。如果一個人的童年沒有被這兩樣情緒佔據,那麼大概率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匱乏又分物質和精神。但是兒童物質上需求其實是很簡單的。概括起來就是溫飽即可。頭上有個可以避雨擋風的屋頂,身上的衣服舒適暖和,吃的東西營養均衡不會餓肚子,也就滿足了。所謂華屋千丈夜寐六尺,兒童時期的物慾真的是極簡的。
現代社會一般的家庭溫飽不難解決,Richard Wright 自傳 《黑孩子》裡描寫的那種肚子餓的嘰哩咕嚕,抓空氣充飢的那種體驗已經很少有了。在保證溫飽,即安全,舒適,健康,以上實在沒有太大必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生活。特別是不能用物質去溺愛孩子,太匱乏和太富有都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價值與物質掛鉤。(至少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不會跟你要名牌包,也不在乎穿名牌衣服鞋子,而且如果童年期間孩子沒有感到匱乏的話,他長大以後也不會執著這些東西也沒有必要和別人去攀比。
精神上支持開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研究顯示和孩子大學以後的成就最有關聯的兩個因素就是媽媽的學歷和家裏的藏書量。洞察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去探索。與其花錢買錦衣玉食,不如用錢給孩子提供學習和增長見識的機會。更別說很多精神食糧是免費的,比如圖書館,郊外踏青,露天音樂會,畫畫塗鴉,跟著視頻做瑜伽,和孩子一起動手用家裏的廢物做小玩具等。
陪伴也是對抗孤獨的有效手段。兒童對陪伴的要求也很簡單,像前面的心理實驗展示的,對兒童的需求做出適當的回應即可,很多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夠了。讓孩子知道妳在身邊,在他需要的時候(不如翻身翻不過來了,爬滑梯下不來了)幫他一把就行了。孩子大些了能說話了,便多多交流,讓孩子感到他被看到,被聽到,被理解。
陪伴當然不是「圍著孩子轉」,或者是「直升機式家長」,時時刻刻監視孩子,大事小事都插手干涉孩子的決定權,否定孩子人格的自主性。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便要調整陪伴的距離,和孩子自己對應事情和試錯的空間,也培養孩子與家裏以外的他人相處和獨處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會終生不被孤獨所困。

最後想提一下我很喜歡的連續劇裏的一句台詞。《黑名單 Black List》播了十年,我追了十年,欣賞男主角Reddington 對人性的理解,曾經想把四貝以他命名(五貝則以 X檔案的 Mulder 命名)。女主角Elizabeth Keen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被 Kathryn Nemec(也就是後來的 Mr. Kaplan)照顧,Kathryn 望著嬰兒床裏的 Elizabeth 說, “You are safe, you are loved, you are wise.” 後來機緣巧合 Kathryn 又照顧 Elizabeth 的 女兒 Agnes,也說過同一句話。這也是我想告訴我的孩子們並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到的,「你很安全,你是被愛的,你有智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