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已有兩個孩子,四歲和一歲,糾結要不要再生一個。老公希望她再生一個,但是網友是全職太太,害怕孩子多了所有的育兒責任都落到自己身上,而且重拾專業技能回歸職場就會遙遙無期。
這個問題的背後,有一些社會的弊病,也有夫妻在婚姻關係中權力和財力的較量。比如老公希望有第三個孩子是因為前兩個都是女兒,夫家重男輕女。老公身價可觀,卻沒有分享給太太財產的支配權,只是每個月給生活費,雖說錢足夠用,太太也把餘額存下來理財生財,但是並沒有財務安全感,想重回職場有一份自己可以支配的收入。老公生意忙,在家裏就是甩手掌櫃,很少參與育兒, 太太帶兩個孩子已經感覺心力憔悴。老公曾口頭答應三胎若生了男孩,就給太太買棟房子以作獎勵,但這個條件不確定性太多,不做性別篩選沒法保證男孩,做性別篩選(試管嬰兒,孕早期檢查,選擇性墮胎等)又有一系列的醫療和心理道德上的風險。
傳統婚姻是女人用生育價值去交換生活保障。追溯山頂洞人的時代,男人無法獨立繁衍後代,也無法確定哪個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女人無法自己狩獵覓食躲避猛虎怪獸,於是男人為女人提供食物和保護,綁定女人只生自己的孩子。進化千萬年之後,男女的關係在更複雜的社會結構中發展衍變,但本質上來說還是男女是否覺得這種交換是平等的,雙方得到的價值和付出的代價是均衡的,最好雙方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這種婚姻才是雙贏,是1+1大於2。
網友的糾結在於,她和老公都覺得自己沒有在婚姻中得到足夠的回報去彌補自己的付出。那麼破局的方法就是增大收穫,減少付出。實際方面,媽媽可以雇人來幫忙分擔日常育兒的瑣事,自己專注給孩子們高質量的陪伴和以身作則做接人待物的榜樣,從和孩子共處的時間裏得到情緒價值。孩子大些了可以送去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媽媽用白天的自由時間提升自己的技能重回職場或者開拓副業。同時也促進老公和已有孩子的親情,創造機會讓老公和孩子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讓老公覺得有女兒真好,做爸爸寵女兒真幸福。也就是父母孩子都會享受在高質量陪伴中產生雙的向情緒價值。媽媽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理財能力,用實踐證明讓老公可以放心給自己管理一部分財產(比如孩子的教育基金),不但不會虧,還能增加家庭的財富。
至於是否要生三胎,夫妻倆得坦承公布地談談兒子究竟有多重要,為了得到兒子各自願意付出什麼,而怎樣的回報才能讓彼此覺得值得。公平地講,太太必須承認生兒子對於她來說也不是一無所得,兒子可以使她在重男輕女的夫家眼裏母憑子貴,從公婆那裡得到青睞和資源,兒子可以成為女兒們的玩伴,長大後姐弟間可以相互扶持和分擔父母養老,養育兒子有一定的情緒價值等。但是兒子可能會為老公帶來更大的成就感,在宗族大家庭裡,社會上,和自己心理上都感得到滿足,甚至覺得沒有兒子,這個婚姻就是缺欠的。那麼老公就要做出一些貢獻來說服太太幫他造就美滿的婚姻, 讓太太在物質上和心理上滿足了,她就心甘情願的去生兒子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