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疑問題到選擇題

child says no to everything

孩子開啟了No模式!?無論你問什麼問題,回答都是一個堅定的No。各位孩子已經大些了的爸爸媽媽想必經歷過,兩三歲的孩子都有一段時間熱衷於「唱反調」。這個時候,父母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並轉No為Yes?

三貝,吃蘋果嗎?No!

吃香蕉嗎?No!

你要不要出去玩?No!

那你想看電視嗎?No!

三貝又開啟了No模式,無論你問什麼問題,回答都是一個堅定的No。各位孩子已經大些了的爸爸媽媽想必經歷過,兩三歲的孩子都有一段時間熱衷於「唱反調」。

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孩子剛剛曉得了自我的獨立性,「我」和「他人」是分開的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只有我才能決定我要做的事。我不需要按著別人的意圖去做,所以別人說什麼,我的默認回答就是「不」。說不的過程也是試探邊界,看看爸媽能接受(忍受)我多少個不。在不斷的試探中慢慢形成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與人相處的規則。

孩子的No其實是給父母一個讓孩子認知邊界的機會,父母可以有效的利用每一次No去幫助孩子形成認知模型,哪些No是可以的,哪些是行不通的。

比如前天我去幼兒園接三貝,他正在和小朋友追著玩,看到我來一臉掃興的樣子。

跟媽媽回家嗎?No!

媽媽帶你去公園好不好?No!

穿上外衣,我們走了啦。No!

意識到他可能是還沒玩夠,想和小朋友再瘋一會兒,而且幼兒園還有一刻鐘才關門,我蹲下來說,那你想幹嘛呢?三貝答,我就想在這兒待著。找到問題關鍵了,好吧,你再玩兒一會兒,媽媽就在那邊等你喔。

過了十分鐘,人家小朋友也被接走了,老師們也要收拾收拾回家了。我走到三貝身旁,三貝,你看,你朋友也回家了,幼兒園也要關門了,我們不走不行了呢。三貝還是彆著勁兒晃頭。我說,幼兒園關門了就黑黑了呢,你也不能一個人留在這兒呀,明天你還會再來,再能看到朋友和老師的。講明道理,告訴他幼兒園關門是一個硬邊界,再說No也沒用,三貝雖不甘心也沒有抵抗我給他穿上外衣,和我一起離開了。

打破No模式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疑問題換成選擇題。孩子在No模式的時候,所有yes / no 問題的答案都是No。那麼就不要問 yes / no 問題了。拿兩個對於父母來說都可以接受的事情,讓孩子去選,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獨立性。而且之後父母允許孩子按著他自己的選擇去做並給予適當的幫助,也是互相尊重彼此的表現。

三貝,想吃蘋果還是香蕉?我要香蕉!

想出去玩還是在家看電視?先出去玩再回來看電視!

回答不再只是No了,有時候還是 double yes 呢!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